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显示原理与设计)

频道:电子元器件 日期: 浏览:249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

本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分享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显示原理与设计)

目录·架构
·种类
·TN型液晶加上视角补偿膜(TN+Film)
·ASV
·IPS
·MVA
·显示器工业
·主要制程
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是多数液晶显示器的一种,它使用薄膜晶体管技术改善影象品质。虽然TFT-LCD被统称为LCD,不过它是种主动式矩阵LCD。它被应用在电视、平面显示器及投影机上。

简单说,TFT-LCD面板可视为两片玻璃基板中间夹着一层液晶,上层的玻璃基板是与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而下层的玻璃则有晶体管镶嵌于上。当电流通过晶体管产生电场变化,造成液晶分子偏转,藉以改变光线的偏极性,再利用偏光片决定画素(Pixel)的明暗状态。此外,上层玻璃因与彩色滤光片贴合,形成每个画素(Pixel)各包含红蓝绿三颜色,这些发出红蓝绿色彩的画素便构成了面板上的影像画面。

·架构Top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显示原理与设计)

A diagram of the pixel layout寻常的液晶显示器好比计算器(calculator)的显示面版,其图像元素是由电压直接驱动;当控制一个单元时不会影响到其他单元。当画素数量增加到极大如以百万计时,这种方式就变得不实际,注意到每个画素的红、绿、蓝三色都要有个别的连接线。 为了避免这种困境,将画素排成行与列则可将连接线数量减至数以千计。如果一列中的所有画素都由一个正电位驱动,而一行中的所有画素都由一个负电位驱动,则行与列的交叉点画素会有最大的电压而被切换状态。然而此法仍有些问题,即是同一行或同一列的其他画素虽然受到的电压仅为部分值,但这种部份切换仍可使画素变暗(以不切换为亮的液晶显示器而言。)解决方法是每个画素都添加一个配属于它的晶体管开关,使得每个画素都可被独立控制。晶体管所拥有的低漏电流特征所代表的意义乃是当画面更新之前,施加在画素的电压不会任意丧失掉。每个画素是个小的电容器,前方有着透明的铟锡氧化物(ITO)层,后方也有透明层,并有绝缘性的液晶处在其中。

此种电路布置方式很类似于动态存取内存,只不过整个架构不是建在硅晶圆上,而是建构在玻璃上。许多硅晶圆制程技术所需的温度会超过玻璃的熔点。寻常半导体的硅基质是利用液态硅长出很大的单晶,具有晶体管的良好特质。而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所用到的硅层是利用硅化物气体制造出非晶硅层或多晶硅层,这种制造方法较不适合做出高等级的晶体管。



·种类Top
·TN型液晶加上视角补偿膜(TN+Film)Top

TN型加上视角补偿膜显示器是消费者最常见的类型,主因于产品低价及多样性。在现代的TN型面板上,画素的反应时间已快到足以大幅减少残影问题,甚至在规格上反应时间已经很快,但这个传统反应时间是由ISO制定的标准,只定义了由全黑至全白的转换时间,但并不表示是灰阶间的转换时间。在灰阶之间的转换时间(这是平常液晶实际上较频繁的转换)比由ISO所定义的要来得久。现在使用的RTC-OD(Response Time Compensation-Overdrive)技术,让制造商得以有效的降低不同灰阶间(G2G)的转换时间,然而,ISO所定义的反应时间实际上并未改变。反应时间现在被用G2G的数字来表示,例如4ms及2ms,在TN+Film的产品上已司空见惯。这个市场策略,拥有相对于VA型较低成本的TN型面板,已在主导TN于消费性市场的走向。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显示原理与设计)

TN型显示器苦于视角上的限制,特别是在垂直方向上,而且大部份无法显示由现行绘图卡输出的16.7百万色(24位元的真实色彩)。经由特殊的方式,RGB三色使用6 bits来当作8 bits用,它使用结合邻近画素的降阶法去趋近24-bits色彩,以此来模拟出所需的灰阶。也有人使用FRC(Frame Rate Control)


对液晶显示器来说,画素实际的穿透率一般不会与施予的电压成线性变化。



·ASVTop

ASV(Advanced Super View), 由日本声宝公司发展。



·IPSTop

IPS (In-Plane Switching,在平面上切换)是由日本公司日立在1996为改善TN型面板的不良视角及色再现性而发展出来的。 这种改善却增加了反应时间,它的初始就是50ms的等级,IPS型的面板成本也是极昂贵的。

IPS后来进化成S-IPS' (Super-IPS), 它拥有IPS技术的优点之外,又改善了画素的更新时间。色再现性更接近CRTs,价格也降低,然而对比仍然十分不佳。目前S-IPS仅应用于专业目的的较大型显示器上。



·MVATop

MVA(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多区域垂直向排列)最先由日本富士通公司于1998年所开发而成,目的是作为TN与IPS的折衷方案。在当时,它拥有快速的画素反应、广视角及高对比,但相对的犠牲了亮度与色彩再现性。

分析家预测MVA技术将主导整个主流市场,但TN却拥有此优势。主因为MVA的成本较高,及较慢的画素反应(它会在小变化亮度时戏剧性的增加)。

PVA (Patterned Vertical Alignment,垂直排列)是一种号称更先进的MVA技术版本,由韩国三星电子所研发而成。虽然三星号称其为目前俱有最好对比的技术,不过却也存在着与MVA相同的问题。



·显示器工业Top

因建造TFT工厂的巨大花费,因此主要的面板代工厂商或许不会超出四或五家。几个为大家所知的是日本的声宝龟山厂房、台湾的友达光电(AUO)及奇美电子(CMO),韩国的三星(Samsung)、乐金飞利浦(LG.Philips LCD)等。

未进行系统及ID组装前面板模组通常会在厂内分成三个类别,这三种分别是亮暗点数目、面板显示出的灰阶及色彩的均匀性及一般性的产品品质。此外地,同批号的不同片面板仍会有+/-2ms反应时间上的差别。品质上判定最差的面板后来会卖予白牌的厂商。

品质上较差的面板或是15英吋以下尺寸通常不会含有数位讯号相容接口DVI,因此它们的未来适用性或许会受限。较高的17英吋或19英吋机种,用于玩家及办公室所使用的屏幕或许会有双重显示插槽:模拟的D-sub及数字的DVI;几乎所有专业的屏幕都会有DVI及为了书信模式而转90度的设计。无论如何,即始使用了DVI的影象讯号,也不保证会有较佳的影象品质:一个好的影像卡RAMDAC及合适且俱保护的模拟VGA线亦能提供相同的显示品质。



·主要制程Top

前段-Array

前段的Array 制程与半导体制程相似,但不同的是将薄膜晶体管制作于玻璃上,而非硅晶圆上。

中段-Cell

中段的Cell 制程,是以前段Array的玻璃为基板,与彩色滤光片的玻璃基板结合,并在两片玻璃基板间灌入液晶(LC)。

后段-Module Assembly (模组组装)

后段模组组装制程是将Cell制程后的玻璃与其他如背光板、电路、外框等多种零组件组装的生产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