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导弹

频道:电子元器件 日期: 浏览:385

战术导弹

本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分享战术导弹

用于毁伤战役战术目标的导弹 。其射程通常在1000千米以内,多属近程导弹。它主要用于打击敌方战役战术纵深内的核袭击兵器、集结的部队、坦克、飞机、舰船、雷达、指挥所、机场、港口、铁路枢纽和桥梁等目标。战术导弹种类繁多。有打击地面目标的地地导弹、空地导弹、舰地导弹、反雷达导弹和反坦克导弹;打击水域目标的岸舰导弹、空舰导弹、舰舰导弹、潜舰导弹和反潜导弹;打击空中目标的地空导弹、舰空导弹和空空导弹等。这些导弹采用的动力装置有固体火箭发动机、液体火箭发动机和各种喷气发动机。战术导弹的弹头(战斗部)有普通装药弹头、核弹头和化学、生物战剂弹头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常规战术导弹曾在多次局部战争中被大量使用,成为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武器之一。

目录 [隐藏]

1 基本概况

2 产品特点

3 使用情况和发展预测

4 PL系列性能简介

5 前卫二号(Qw-2)性能简介

6 SY-2/FL-2性能简介

7 参考资料:

战术导弹-基本概况

战术导弹


战术导弹

美国的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是本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重要陆军武器系统,它具有多种终点效应、较高的命中精度、灵活的战场机动性和良好的生存能力,因而也是21世纪北约多国部队以及其它国家和地区陆军武器的重要装备。ATACMS是一种超音速远程战术导弹系统,可从陆军多管火箭系统中发射,也可以从空军的B-52轰炸机上投掷,还可以从海军的潜艇和舰艇上发射,目前已研制出多种型号的产品。该项目由美国陆军发起,于70年代末期正式提出,并由美国陆军导弹司令部负责,合同商是洛拉尔.沃特系统公司。80年代中期,曾提出过多种方案,例如,常规远距离武器,联合战术导弹系统,联合战术导弹陆军系统,90年代以后才改名为现在的ATACMSATACMS全长396厘米,直径为60.69厘米,重1530公斤,最大射程为124~ 150公里?,增程型ATACMS射程可达到248~300公里。ATACMS的推进器采用由大西洋研究公司研制生产的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萨吉特工业公司提供火箭发动机壳体。由于采用了增强型火箭发动机,因此装有6枚智能反坦克子弹药(BAT)或275枚子弹药的ATACMS射程可达490公里。该导弹的控制系统采用霍尼韦尔防御系统公司提供的H-700-3A环形激光陀螺惯性制导系统。美国陆军还打算把改进的通信侦察系统“护栏”V和“奎克露克"II、先进合成孔径雷达系统、远程监视装置、GU-ARDRAIL通用传感器和无人驾驶飞行器用于 ATACMS的目标探测和定位。ATACMS装有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法国宇航导弹公司提供了供ATACMS使用的热电池。ATACMS可采用两种战斗部,一种是Block I M74反人员/反器材子弹药;另一种是诺斯罗普公司生产的BAT子弹药。该子弹药最初是为三军防区外发射导弹而研制的,并于1994年装备于ATACMS Block II。1995年7月签订了一项工程研制合同。1997年9月15日,该公司在陆军白沙导弹靶场成功地进行了BAT子弹药的首次投放试验,从而证明了ATACMS有投放BAT子弹药的能力,同年10月16日进行了第二次ATACMS/BAT的投放试验,也获得了成功。据初步估计,装有Block I子弹药布撒战斗部的导弹单价为116万美元(1996年美元价格),导弹自身成本单价为25万美元。虽然人们希望在项目期内,ATACMS导弹的成本单价为25~34万美元,但美国防部将它的成本单价定为49.8452万美元。此外,据说每枚ATACMS Block I的出口价为80万美元。Block IA的预计单价为91.5万美元,Block II的单价为220万美元,Block IIA的单价为150万美元。

战术导弹-产品特点


战术导弹

根据战斗部类型的不同,ATACMS可分为第一阶段陆军战术导弹(Block I)和第二阶段陆军战术导弹(Block II),且两个阶段的导弹各分为普通型(Block I、 BlockII)和增程型(Block IA、Block IIA),增程型的射程为普通型的2倍。Block I__是ATACMS最初的产品,装有950枚M74反人员子弹药,最大射程为165公里。据说,目前美国陆军已获得6000多套ATACMS部件。Block IA__也称为ATACMS预筹产品改进项目,且为美国陆军和国防部之间的一种折衷方案。该项目将为导弹装备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以获得更高的精度;降低有效负载(275枚子弹药),以确保射程为Block的2倍。目前,项目已筹集到7.75亿美元资金,其中7500万美元用于研制,7亿美元用于生产。工程生产研制阶段将持续3年。Block II__装设改良型导弹制导系统,此系统融合了GPS,精度又有很大提高。与Block I不同的是,Block II没采用M74子弹药,而是采用13枚BAT子弹药。由于装有先进的BAT子弹药,Block II将使美国陆军能即时摧毁在远距离移动的装甲部队。BAT子弹药长91.44厘米,重19.96公斤,装有红外寻的头可追踪移动的装甲车队,在系留飞行试验中,BAT很好地盯住了活动的装甲目标。Block II的最大射程为165公里,预计于2001年部署。Block IIA__以Block IA为基础,子弹药改装为改良的BAT子弹药。Block IIA的最大射程为300公里,可携带6枚BAT,将在2003年服役。Block II系列导弹将改变美国陆军的战术思想,因为Block II系列的导弹服役后,美国陆军就能即时摧毁远距离的移动目标,而这是各国现役近程地地战术导弹无法做到的。


战术导弹-使用情况和发展预测


战术导弹

ATACMS导弹系统在海湾战争中首次服役,1991年1月18日凌晨,美国陆军第7炮兵团所属的M270多管火箭炮首次射出了对敌军实施精密外科手术式攻击的第一种地对地战术导弹。它有效地取代了“长矛”战术导弹的非核型号。驻海湾的美国陆军拥有189个MLRS发射架,只需对其中18个火控软件进行改进就可发射ATACMS。美在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中,发射了32枚ATACMS,用以攻击伊拉克的地空导弹阵地、勤务中心以及其它高价值目标。ATACMS Block II系统有可能成为一项涉及北约各欧洲成员国的国际项目。据透露,美国陆军已和意大利及法国签订了意向书,准备联合研究开发改进型ATACMS 战斗部。由于向土耳其销售ATACMS成功地打开了导弹的出口大门,欧洲、亚洲和中东的许多国家都对ATACMS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韩国为了对抗北朝鲜的多火箭发射器和坦克,也打算储备ATACMS。这些国家大约需要500枚这种导弹。ATACMS是美国实施纵深打击战术、攻击敌区深处集群目标的远程炮兵武器。近年来,美国海军为了弥补其舰艇对地攻击火力的不足,计划将其用于舰艇发射,并在139公里防区外进行了成功的发射。此外,空军也打算将其挂载在B-1B、 B-2、F-15E和F-111等飞机上,并命名为空射常规攻击导弹。执行战术支援任务的战术导弹系统将在海陆空三维战场上大显神威,未来它的射程会更远,杀伤范围会更大,命中精度会更高。ATACMS与机载武器及舰载武器的结合将为海空武器开辟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战术导弹-PL系列性能简介


战术导弹

大陆在1958年10月开始仿制K一5M (AA-1)一一即PL-l空对空导弹,1966年3月首次以歼7发射2枚,至今已经拥有大规模生产空对空导弹的潜力,并且可以往技术上做出某些突破。以1998年的珠海航展为例,就展出了包括PL-5B、PL-5E、PL一9C以及天燕90(TY-90)等各式新研制的导弹。PL一5系列:PL-5是大陆自行研制的第3种空对空导弹,在发展的初期就规划分为半主动雷达导引型的PL一5A以及被动红外线导引的PL-5B,主要的研发单位为「洛阳光电技术发展中心(612所)。PL一5A在1966年4月问开始制作首批样弹,1971年7月开始首次载飞试验,1972年9月则进行模拟弹空射试验,1981年4月制作第二批样弹,同年8月开始空中靶试, 1982年3月结束发射试验。但是,PL-5A在1983年停止研护工作,同时期终止发展的计画还有同样为612所研发的高机动型被动红外线型导弹PL-6,它是以PL—5B为基础。PL-5B在1966年4月首先由605所试制首批样弹,1967年开始地面和空中载飞试验,随後又经过多批的样弹试制,以及各种地面和空中的试验,但是最後受到文革的影响,关键的技术瓶颈无法获得突破。其後,转至612所发展其抗干扰措施和红外线积体电路引信,於1986年9月通过「国家定型委员会」审查,同年底投产,提供大陆海空军使用并对外出口。 PL-5B目前仍在改良生产中,是现役同类型武器发展时间最长的一种。PL-5B具有抗背景辐射的能力,弹头有杀伤破片型和连续杆型两种。前者配有红外线近发引信,後者则配备无线电近发引信,这2种弹头可与其它近发引信互换使用。弹头的有效杀伤半径10公尺,红外线近发引信的抗干扰能力不错,定点爆破位置准确,

战术导弹

单发猎杀率80%以上。PL-5B具备不错的可靠性,维修方便,能在对太阳偏角不小於16度时进行攻击。为降低攻击的脱锁区,提高对新型干扰器材的抗干扰能力、全向攻击能力及猎杀率,在1990年代推出PL一5C,性能介於AlM-9H与AlM一9L之间。为了延长PL-5系列的寿命,1994年在PL-5C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更大幅度的改良,於1997年推出最新的PL一5E。PL-5E具有真正的全向位攻击能力,导引的精确度、抗红外线和背景辐射干扰能力较佳,偏离轴线发射能力、红外线导引截获距离和角隅速度不但远超过同族系导弹,甚至优於AlM一9L/M。例如AIM-9L/M的最大G负荷分别是32G和35G,PL-5B/C则是30G, PL-5E则提升至40G。有趣的是,PL一5E只改装成双三角翼舵面,并没有加装向量推力喷嘴,其最短射程也从PL一5B/C的1.3公里减少至500公尺。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厂方所指该型导弹具备第3代红外线导弹特征的说法是有根据的。虽然中航技(AVlC)指出PL一5E是出口型导弹,不过从其性能和价格来看,大陆军方可能会加以改装或采购。PL一9系列PL一9C是一种备受瞩目的武器,其原型是大陆为了满足下一代战机高机动作战需求,而研发的第5种空对空导弹。该型导弹由612所和西安东方机械厂合制, 1986年由黄秉印总设计师带头研制,1989年投产并服役,1991年首次在巴黎航空展公开。 PL-9C的寻标器,基本上沿用从以色列引进生产的PL—8/巨蟒-3上的氟致冷锑化锢(InSb)光学组件,并改良电路技术。PL-9的弹身、弹泾以及滚转副翼与PL-8雷同,尾翼类似AlM-9L/M,可攻击区域、使用高度以及最大G值等亦与PL-8并无二致,可视为巨蟒3的同门兄弟。PL-9的气动外型与PL一5C相似,双三角翼鸭式舵面位于导弹前部,梯型固定弹翼位于尾部,4片弹翼後缘外侧各有一个横向滚转稳定用的滚转副翼。导弹的结构与PL-7相似,将弹体分为前、後两舱段以便维护,而非一般同类导弹按个不同部件分为多个舱段。PL-9沿用比例导引方式,综合性能优於PL-7/魔术1,具有较佳的自动搜索截获目标能力、机动和离轴发射能力、更高的毁伤目标能力,单发猎杀率超过80%,与AlM一9L/M相当。PL-9具有4种作战方式:定轴(寻标器)扫瞄跟踪、定轴瞄准、雷达随动瞄准以及使用头盔瞄准具追踪。PL-9已经开始大量装备大陆空军歼7、歼8、强5等系列飞机, 并且还被改良成野战防空武器,武器系统的型号为地空90(DK-90)导弹型号PL一9D,射程变更为8公里,射高4公里。由于DK-90机动灵活、价格低廉、性能较佳、维护方便

战术导弹

,深受防空导弹不足的大陆陆军欢迎。由90式35公厘快炮、 DK-90四联装导弹系统、雷达及光电射控系统等组成的390型团/旅级防空系统,可防卫近3,000平方公里的空域,同时对抗48个目标,拥有先进的抗多重干扰与饱和攻击能力,可填补红旗7/FM一80和肩射防空导弹的火力空隙。此外,原来配备於部份江湖1和江湖H级舰上的PL-8H,近年来也已经陆续改装成较佳的PL-9,这种舰空导弹称为PL-9J。由于PL-8H与PL-9J使用相同的介面,因此可以随时的互换。至于自走型的PL-9,在国内外这类导弹系统已呈现饱和的状况之下,恐难问世。为了最大限度发掘PL-9的潜力,1997年又推出最新改良的PL-9C,该型弹在零件精密度、可靠度及技术性能上都有改进。重量由115公斤增至123公斤,弹头重量由10公斤增至12公斤,最大射程也由15公里增至16公里,最小射程1500公尺,最大射速提高至3.5马赫,最大G负荷值也由35G增至40G,但是在外观上并无不同。PL-9C除了最大使用高度和最大射程稍逊於最新的AlM一9S外,综合性能至少都达到相同的水准,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武器。据闻,PL-9还在作换装红外线影像寻标器的尝试。天燕90 TY-90是全新推出的空对空导弹,连多数的技术人员都没有听过,相关的资料极度缺乏。TY一90是一种直升机空战用的武器,外型类似前卫1号(QW-1),但是两者之间毫无关系,其弹径则扩大至80公厘以上。据知,TY一90的最大射程小於6公里,最小射程小於500公尺,最大速度超过2马赫,采用近发引信,使用高度低于5000公尺,弹头重量约3公斤,寻标器采用锑化铟红外线探测器和数位信号处理器,未来将更换红外线/紫外线双频寻标器或红外线影像寻标器。大陆陆军航空兵成军10年来,都缺乏直升机使用的空对空导弹, 从TY-90的问世显示大陆正强化陆航部队的防空能力。珠海航展之中,仍未见到服役多年的PL-8和PL一10导弹。从性能上来说,它们早已经没有保密的必要。不公开PL-8,可能是避免以色列的尴尬,引来人们对中、以军事合作的联想。至于PL-10,亦早已经被意大利腹蛇(Aspide)所取代,这种性能不稳定且射程太短的中程空对空导弹,连大陆方面也认为没有什麽值得推广。

战术导弹-前卫二号(Qw-2)性能简介


战术导弹

防空导弹在1998年珠海航展中国展出7种产品,其中实物有5种,有一种只有资料简介,可看性在3类导弹中居首位。前卫二号(Qw-2)和QW-1同属单兵肩射防空导弹,虽然厂商否认它与俄国科洛姆那的9K310IgLa一1(针一1)/SA一16螺丝锥(Gimlci)有关联性,然而两者在弹、筒外型上极为相似,所以应该也是采用QW-1改良自刺针(Stringer)的方式来设计。针-1曾授权保加利亚生产,前苏联在1981年开始使用,後来推出改良的9K38IgLa(针)/SA-18。为何中国不以较佳的9K38为基础发展QW-2颇令人不解,但正如QW-1是以刺针作反向设计而来一样,推测QW-2是以国际军火市场上流通的9K310为基础所发展,并非从俄罗斯引入技术。QW-2的弹尾有4片折叠弹翼。,导引头後方有二片弹出式小型气动翼面,构型亦与QW-l/刺针相近,只是折叠尾翼和导引头等略有差异而已。该弹采用双推力固态火箭发动机,助推发动机工作时间小於0.1杪。之後,主发动机将导弹加速到600公尺/秒的最大速度。导引头设计与9K310不同,抗干扰能力较佳,但不清楚有否采用9K38上的双频导引头设计。不过,似乎没有QW一1和9K38上的末段前像偏移模式,杀伤机率稍低,然而仍具备全向攻击能力。QW-2可储存期8年,操作温度,40至+55度(QW-1为十60度)。系统全重与9K310、9K38同为18公斤(QW-2是16.5公斤),导弹重量比9K38的11公斤多了0.32公斤,弹头重量较9K310、9K38的2公斤轻l/4。导弹全长比前二者的1.7公尺短0.11公尺,弹径二者皆为72公厘,导弹速度与QW一1同为600公尺/杪,可能采用相同发动机。从行军转作战状态,QW一1及9K38分别需时10和13杪,QW一2则不详,但反应速度QW-1和QW-2分别是3秒及小於5少。QW2和9K38有效射高同为10到3500公尺,比9K310高1,000公尺,与QW-1(30至4000公尺)相比,各有优点。上述各型导弹的最短有效射程均为500公尺,但9K310、9K38、QW一1、QW-2的最大有效射程分别为5、5.2、5和6公里。从上述的比较可以发现,QW-2虽然衍生自9K310,但是性能已经过大幅精进,除了导引技术、抗干扰能力以及命中率不明之外,QW-2的局部性能更超过了9K38。俄方称9K38的效能比9K34箭3(SA-14)提升6倍,因此推测QW-2的效能较老旧的红樱5号(HN-5)提高10倍以上,中国在这个技术领域上已经接近俄罗斯的水准,但是仍然不及欧美国家。观察中国同时采用俄国技术的QW-2和西方技术的QW-1,中国未来将融合俄国和西方技术研制出的全新导弹和其他武器系统。猎鹰60/60N(LY一60/60N)中低空点防御导弹,

战术导弹

分别展出了实物及两套模型。其原型是10年前从义大利引进的腹蛇导弹,取代第一代中国三军通用的导弹一红旗61(HQ-61,装备空军的是歼8Ⅱ的PL-10)。由于中国陆军不满意其性能,甚至俄制BUK(SA-11)也未能打动军方,于是与俄方合作开护更先进的红旗16(含全新垂直发射系统和相位阵列雷达)。因此,LY-60只有海空军采用,装备歼8-2的PL-10严格来说是原厂进口的腹蛇导弹,未来可能只有新造的055G江卫Ⅱ级舰会采用LY一60,陆基型只能寄望於出口。LY一60的性能超过腹蛇导弹,接近1990年代水准。两者的弹径相同、弹重相近,但LY一60的弹体较长、翼展较宽、速度较高、G负荷较大(35G),拦截目标速度600公尺/秒,目标最大G负荷7G,拦截范围高度30至12000公尺,斜距1至18公里,最大俯仰角60度,反应速度9秒,配备钢珠式弹头,单发杀伤机率60%至80%。整套系统能同时处理40个目标,追踪具威胁性的12个,同时攻击其中3个。全套系统包括:电源车、运输装填车、导弹测试车、电子维修车、机电维修车、备件仪表车、工具车各1辆,搜索雷达车1辆、照射雷达车3辆、导弹发射车6辆等。其搜索和照明雷达与意大利制者不同,采用半主动连续波(CW)导引方式,导引雷达是I/J波段单脉冲式,具备移动目标显示(MTI),频率捷变(FW)等抗干扰技术。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处理器智慧模组技术,使全系统变成有人工干预能力的指令控制系统,使LY一60的抗干扰能力、目标识别能力、反应能力大幅提高,更具有改良弹性。整套LY一60除了导弹之外,已经没有大多腹蛇系统的影子,可视为全新设计。LY一60N的性能则与陆基型相同,能够对付掠波反舰导弹,设计上增加了发射器、双轴稳定设计、抗腐蚀能力,提高了其可靠性及可维护性。飞蒙90(FM-90)野战低空防御导弹原称为FM-80M,後来在射控系统及电脑系统上大幅改良,导弹性能有所提升。为了证明它具有1990年代的水准,被改称为FM-90。在1998年珠海航展中,长峰科技工业公司以FM一90的实物及图片展出,其搜索雷达每天连续转动8小时以上,转速60次/分,全套系统的展示颇具动感,成为全场的焦点之一。其实,FM一90是中国现役红旗7号的改良型,在1995年开始研发,改良工程吸取大量波湾战争的经验。整套装备由搜索指挥系统(SS)、发射导引系统(FS)、和千瓦电站和导弹四部份组成,全部可装在总重11吨的拖车上,牵引时速50公里/时,另外也有自走型。使用温度一40至十60度,采用四级维护体制,平均故障修护时间(MTTR)小於30分钟,防御面积超於60平方公里,反应时间6杪,能拦射20公尺以下、最高速度500公尺、雷达反射截面小於1平方公尺的目标。

战术导弹

FM一90能以三种不同导引方式同时对付三个方向的目标,导引方式有4种:雷达、电视/雷达、红外影像/雷达、电视或红外影像手动追踪。雷达搜索距离25公里、追踪距离20公里,对巡弋导弹、空对地导弹、反辐射导弹追踪距离17公里。连发间隔时间3秒,导弹全程接受无线电指令导引,弹头为高能破片聚焦式,引信是多档电子式,装药是TNT一黑索金-玻璃纤维混合炸药。导弹有效射高15至6000公尺(FM一80是15至5000公尺),有效射程0.7至15公里(FM一80是0.5至12公里),飞行极速3马赫(FM一80是2.3马赫),但单发杀伤机率从85%至90%降为80%。从外型上看,FM一90与FM-80M的区别只增加了资料链的垂直天线和发射车上的红外影像镜头。搜索指挥车由脉冲都卜勒雷达、资料处理及显示设备、车际资料传输及话务系统、无线电和敌我识别器组成,雷达为3波段脉冲都卜勒雷达,有良好的杂波环境移动目标显示和抗干扰能力,具扫瞄暨追踪功能,可为3辆发射车指示目标。发射车包括KU波段与毫米波结合的单脉冲雷达,电视和红外影像追踪系统、红外绵位置标定器、资料及显示处理设备,车际资料传输及话务系统、4联装发射筒、导弹顺序器等,其雷达具备频率捷变功能.从性能上看,FM-80已经超过了懈树、短剑、罗兰Ⅱ及响尾蛇,约略与後二者的改良型相当。自1990年9月17日服役以来,颇受中国陆军好评和欢迎,大幅改善了中国陆军的低空防御能力,成为苏联解体前中国第一种端得上国际舞台的防空导弹。更精进的FM一90,采用706所设计的超大规模电路(VLSlC)电脑代替原用LSIC电路的S-9电脑,同时大量采用数位化、模组化设计和其他改良措施,在严重主动、被动干扰和地面杂波、气象杂波等干扰条件下,该型导弹仍有很强的抗干扰、作战和生存能力。与其原型响尾蛇相比,FM-90已经大幅提高超低空、快速反应、伉干扰、反导弹等能力。近年来频繁出国访问的052型旅沪级驱逐舰,舰上的8联装同型系统,以外购的法制海响尾蛇导弹仿回溯设计(ReverseEngineering)而成,正如FM一80源自响尾蛇的情况一样,判断其性能亦应较海响尾蛇有局部的提升。该系统的红外角偏差追踪装置能克服海面镜像效应,并采用高精度电磁近发引信,在导引第1枚导弹时,可提前对第2枚导弹导引,据说能同时攻击8.5公里内的3枚掠波反舰导弹。但是该系统的追踪导引系统仍未臻完善,导弹主动段时间太短,速度较低,抗极高速机动掠海反舰导弹能力不足。采用倾斜护射架,也不容易对付全向攻击,因此正针对该系统上述弱点作改良,未来移植FM-90成熟技术的可能性很大。凯山1号(KS-1)中高空防空导弹在航展中不但再次展出实物,且展出一个连级单位(4部发射架)及导引雷达模型。这是一种有多目标截击和追踪能力的武器系统,每个作战单位拥有24枚导弹,导弹弹头超过100公斤,能以20G转弯,最大速度小於4倍音速(小於1、200公尺/秒),可攻击750公尺/秒作5G机动的目标。导弹采用少烟药粒,

战术导弹

减少尾焰对TVM导引信号哀减和干扰。江南航天公司在不太显眼的角落,首次展出了KS-1的SJ-212相位阵列搜索/导引雷达。该雷达搜索距离115公里,追踪距离80公里,导引距离大於50公里(导弹有效射程42公里),方位扫瞄角120度,波束宽之度,工作频率估计是G波段,某些数据与爱国者的MPQ-5雷达相似,甚至雷达仰角(67.5度)也可能相同。两者的外型相似,都有一个接近圆形的主天线阵列负责搜索,但是SJ一202的敌我识别(IFF)天线装在主天线上方,而非类似MPQ-53装置在下方,形状也不相同。但它们都以L波段工作,抗干扰的旁瓣对消阵列SJ一202是3个矩形,置于主天线下方,MPQ-53则置於3个地方,数量为5个,形状6角形。负责TVM的导引天线,MPQ-53只有右下方的一个,但SJ-202则有左右上角和右下方共3个。前者能够同时控制3枚导弹,後者应能导引2枚导弹,整个雷达共计可导引6枚导弹同时攻击3至6个目标,具有较强的抗干扰和对抗空对地导弹的能力。近年曾有传闻指出,以色列已经把爱国者的技术转移给中国,从这种中国第一代使用TVM技术的雷达和导弹来评估,似乎有这一种可能性。但KS-1与S-300PMU1仍存有较大的性能差距,中国军方权衡後仍忍痛放弃这种革命性的国产导弹,并以红旗15之名仿制改良S一300pMU1,KS一1的未来只能寄托存海外。FT一2000反辐射防空导弹是98年珠海航展最受注意的产品,但是会场内只有宣传品发放,没有任何模型或实体的展出。它应该是全球第一种「纯反辐射防空导弹」,全长6.8公尺,弹径0.466公尺,长径比14.6,介於S一300PMU1的15.5和爱国者的12.6之间,高速性能应该不错;重量1.3吨,介於S一300PMU1的1.048吨和爱国者的0.75吨之间。射程范围方面,FT一2000、S一300PMU1、爱国者分别是12至100公里、5至150公里以及3至100公里,有效射高分别是3至20公里、0.01至20公里以及0.06至24.2公里,从这里可以发现其最大射程和射高与美俄导弹相若。因为是反辐射导弹,美军曾认为它能够攻击近地轨道卫星,从上述数据可知这是错误的判断。导引段可探测2至K千兆赫S-Ku波段)的电磁波,其攻击目标为各型预警机、干扰机、电子侦察机和发出雷达波的飞机,其被动接收机涵盖频率范围仍应扩人。搜索雷达为全新的3D传统雷达,主抛物面天线由多个小型圆盘天线构成,采用高频操作,目前正与俄罗斯洽谈引进。有趣的是,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公司曾经指出:「FT一2000已开始配发防空部队」,上述雷达可能是用于出口的次级设备,该公司同时宣称正开发一种与S一300PMUl搜索雷达(64N6E双面机械旋转阵列雷达)同样的系统。

战术导弹

从中国已引进S-300系列来看,这段话可解释为仿制64N6E雷达,也能解释FT一2000已经服役,却没有配备搜索雷达的情况。FT一2000的最好部署方式是与传统防空导弹混编,任务角色日益吃重的S-300PMUl与FT一2000不但是最佳的组合,且具设计相同的运输/发射车也能以近似的外形混淆对手的侦察。因此我们可以相信,目前FT一2000已经加入操作S一300PMUl的部队(如著名的防空导弹二营),它们能够共用64N6E雷达,也可以解释FT一2000已经服役却没有搜索雷达的情况。并实上,相同介面的导弹根本没有需要配备2种雷达!另外,最近有人在南京战区目睹该型导弹与S-300PMU1停放在一起,这就更加能够证明笔者的推测。在南京战区部署FT一2000,显然是用来对付台湾的预警机和电战机。无论导弹及运输车,仔细观察FT一2000和S-300PMU1仍可发现两者的细部差异,不能因为有俄罗斯专家辅助设计工作和相似的外形,就可简单认为FT-2000只是S一300的反辐射衍生型。这两套系统同样采用8轮载具,但FT一2000的国产载具除了和5P85SE外型不同外,推测性能应该也不同。导弹发射筒的直径较S-300小,长度也略短,外部的加强肋位置和数量也不同,底部的密封盖近似于早期S-300PPM,但加强肋的数量较多。相信其采用了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与壳体粘合的固体推进剂,极速大於5马赫。另外,两者无论气动外型及内部构造都不同,S一300系列各型导弹内部由前至後的设备排列都是半主动雷达接收机、仪器舱、引信弹头,但FT-2000则是被动接收机、弹头、引信、仪器舱,其中接收机有8条水平阵列天线。弹底和早期S-300的5V55K、5V55R导弹同样采用4片燃气舵(GasVane)负责转向,并非S-300PMU1上48N6E导弹的液压舵。在气动翼面方面,5V55和48N6E导弹都采用折叠尾翼,後者更是负责转向的全动尾翼,FT2000则是使用形状类似爱国者的固定式小型尾翼,弹体增设类似标准导弹上的长形边条翼以强化水平机动性,并加强弹体结构。笔者判断其机动性可能超过S-300PMU1的21G和爱国者的25G,以大型导弹而言性能相当杰出。

战术导弹-SY-2/FL-2性能简介


战术导弹

有关上游2号/飞龙3号(SY-2/FL-2)导弹方面,珠海航展的现场并没有展出其实物。这种由洪都集团(前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的次音速反舰导弹,于1970年5月开始建案,该厂提出了采用液态燃料发动机、固态燃料发动机以及加长喷嘴的固态发动机等多种方案。1971年6月,首先开始研制液态发动机的上游2号(SY。2「Y」)小型超音速反舰导弹,1975年11月首次成功进行模拟导弹陆射试验,1980年12月在海军试验基地完成遥测陆射试验,SY一2Y在完成陆射後停止研制,以便全力研制采用固态发动机的上游之号「固」(SY-2G)SY一2G自1977年11月正式试制,1984年8月列入国防科技「七五计划」,采用了SY-2Y的一些经验和成果,按照新的固态方案进行总体设计,由彭历中任总设计师。SY一2G的地面设备、射控系统、护射架与SY-1、SY一1A通用,改良重点包括:弹体和射控系统局部采用了冗馀度技术;改良助推器提高推力轴线精度,FG-8发动机采用新药柱,提高了可靠性和可储存性;弹头使用新的聚能穿甲爆破技术,提高穿甲和後续爆破的破坏力。1986年9月,SY一2G首次成功进行陆上发射试验,1987年12月完成了海上发射试验,1987年6月的首次定型试验中,因主发动机连续故障而中止试验。厂方後来采取12项改良措施以提高其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於同年12月在海军辽西导弹试验厂,以7发中6发命中的成绩完成定型试验。1991年3月通过「军品定型委员会」审查,同年批准了生产定型并投产,正式更名为SY-2舰对舰导弹,随即加入大陆海军服役,装在双联装旋转发射架的053H江湖I、053H1江湖Ⅱ、053HT江湖Ⅳ、053HG江湖V型舰上,取代了原来的SY-1系列导弹。SY-2量产之後,洪都集团在90年代不曾停止过在该型弹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设计。从1991年开始,先後提出了舰对舰、空对舰、岸对舰、空对地等4大类多种改良型号,如上游之号”改”,(SY-2G1)、上游2号「改2」(SY-2「G2J)、上游2号甲(SY-2A)、上游2号乙(SY-2B)、上游2号丙(SY一2C)等等,若干乙型曾经进入大陆海军以及海军航空兵服役。SY-2采用与SY-1导弹相同的气动外型布局,由弹头罩、未导引段、引信弹头段、燃料和控制段以及动力段六大部分组成。与SY-1

战术导弹

相比,其弹重减轻、速度提高、射程增大、破坏力增强,并有目标预选功能,在饱和攻击中防止多枚导弹同时命中一个目标的情况,增强了江湖级巡防舰的战斗力。SY-2基本型的性能如下:射程10至50公里,最大速度高於9马赫,中途的巡航高度小於20公尺,末段的掠海高度则降低至5至7公尺,采用惯性强化抗干扰的主动雷达导引,引信为机械触发引信加电子引信。其聚能穿甲爆破弹头重365公斤,其中炸药重270公斤。动力装置为一两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加一台固体火箭助推器,弹重1300公斤/1720公斤(含助推器),弹长6公尺、弹径0.54公尺、翼展1.7“公尺,单发命中率大於75%。从SY一2A开始,其对弹体进行了重新设计,以高效率的涡喷发动机取代了原来的火箭发动机,射程增加到130公里以上,长度亦略有增加。SY一2A取消了火箭助推器,改良成为空对地导弹,与鹰击82/C一80J不同的是,其进气道安装在弹体後上方,外型有一点AGM-86ALCM空射巡弋导弹的影子。导引方式采用地貌追沿雷达+GPS/INS,脱胎成为一种战术空对地导弹,填补了大陆军方在这个领域的空白。SY-2系列服役以来,从来没有文字与图片公开过,显得有点神秘,有如海军航空兵的歼轰7一样。除了新型的抗干扰电路之外,SY-2在反舰作战中是否还有其他的突防手段?据说其改良型有不同的寻标器,并能往弹道未段进行10G的蛇行机动动作。飞龙7号(FL-7)和FL-2/SY-2一样,该型弹也没有实物的公开展示,但仍还有进行宣传。FL-7是以FL一2为基础而发展出来的全新反舰导弹,於198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它是一种用於攻击大中型舰船的超音速反舰导弹。实际上它只是SY一2Y改良,除弹翼设计不同且弹体较为修长之外,两者非常相似。FL-7以固态燃料助推器把导弹加速至超音速,然後以液体火箭发动机维持超音速飞行直至命中日标。该弹采用类似FL一2的聚能穿甲爆破弹头,即使有重装甲防护的巨舰亦能轻易贯穿,并有强大的ECCM能力,可以单发或者连发进行扇面射击。FL-7最大射程32公里,和其他超音速反舰导弹相似的地方,在於其巡

战术导弹

航高度较高,达50至100公尺,最大速度1.4马赫,单发命中率大于75%,发射重量达1.8吨,弹径和FL-2一样是0.54公尺,弹长则增加至6.6公尺,江湖级的发射箱需要修改才能容纳它(SY-1系列单长6.42公尺,SY-2系列为6公尺)。FL一7迄今仍未加入入大陆海军,也许弹长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然而FL一7作为大陆第三种超音速反舰导弹,有其存在意义。鹰击81(C一801K)是有斨泄 捎銛之称C-801的空射型,近年因为被伊朗等国采用而锋头颇健。其中,C-801已装备在大陆售予伊朗的河沽级导弹快艇,而C一801K则被伊朗空军的F一4战斗机采用,成为受到美国海军关注的一种武器。1998年珠海航展虽然没有展出C-801K实物,但却是重点推广的外销武器之一,也是首次在珠海进行促销。C-801的基本型性能较MM38飞鱼稍佳,比MM40略差;C一801K同样比AM38好,但比AM39差一点,所以仍在改良之中。空射式C-801K外型上与C-801不同,只采用一台固态燃料火箭发动机,取消了串列的火箭助推器;与近年出产的C-801A不同的是,C一801K仍采用固定弹翼。鹰击81目前提供,大陆海军航空兵的强5、歼轰7和直8三种飞机使用,与轰6D配备的鹰击6(C一601)和鹰击61(C一61)共同构成海航近程和中程的空射反舰火力。作为大陆的首种海基、潜射和空射的固态燃料多用途反舰导弹,C-801对大陆海防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1998年珠海航展只展出现役的C一801A改良型导弹,并没有展出能潜射的C-801Q。C-801A改用了节省空间的折叠弹翼,导引部份改用了装有行波管放大器的新型单脉冲频率捷变雷达,改善了抗电子干扰的数位信号处理技术,以及改良了惯性导引控制系统,降低了未段掠海飞行的高度,可能正具备预编程序机动能力,并以提高多目标分辨力,反诱饵干扰的海上环境适应能力,性能较接近MM40,射程则增加至75至85公

战术导弹

战术导弹

里。C-801K的射程为8至50公里,使用高度仍限制在500至1200公尺;弹重降为610公斤,弹长减为4.5公尺,翼展缩小至1.18公尺,弹径维持在360公匣。与AM38的诸元(弹重357公斤,弹长5.2公尺,弹径350公厘,翼展1.1公尺,最大射程42至56公里)或AM39的诸元(弹重670公斤,弹长4.69公尺,弹径及翼展同AM38,最大射程50至70公里),可见C-801K的火箭发动机效率仍有改善的必要。鹰击82(C一802K)是鹰击8的空射增程型,同样已经被伊朗空军采用,美国近年对鹰击8系列的反应成了它的绝佳广告。至於类似AGM一84ESLAM的精密空对地导弹目前仍高度保密,型号可能是C一802T或C一802G。C-802K采用类似C-802的小型涡轮喷射发动机加上固态燃料火箭助推器,这点与C-801K不同。C一802K和C一802的区别仅在于弹翼和连接助推器方式的不同,前者采用固定弹翼,在弹体中部两侧并联2具火箭助推器,专用于低速飞机与直升机;後者的助推器连接方式与C801相同,采用与C一801A、C一801Q的同类折叠弹翼。在歼轰7和强5上使用时,也可取消并联的2具固态燃料火箭助推器。C一802的火箭不但维持C一801K体积小、重量轻、精度高、抗干扰以及全天候的特色,其载台可更多样化,使用范围涵盖海、陆、空各领域,射程更远并有多目标精确打击能力。该弹的研发时程,基本上与C-801K平行,且已於1990年代初服役。C一802K的射程达到15至120公里,弹重降为620公斤,弹长5.1公尺,翼展与C801K同样是1.18公尺,弹泾亦然,其他数据与C一802相同,目前仍在改良之中,并且已经成为大陆出口的主力产品,後续改良与出口同样不应忽视。几年前出厂的产品,已经具备末段弹道的蛇形机动能力,抗干扰原件亦已经更换。鹰击7(C一701)是大陆最新推出的小型多用途导弹,是98年珠海航展的明星,外界对其性能几乎一无所知,备受各方面瞩目。C-701由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航天部3院)研制,与C一801/802、C-601/611、C-101/301、HY-2系列相同。据3院的负责人宣称,该弹堪称为斨泄 ∨7傻瘮从其体积与初步性能观之,这一比喻并不为过。C一701可

战术导弹

作为空对舰、舰对舰导弹使用,有体积少、机动灵活、抗干扰、操作维护简单方便等优点,主要用于近海战斗,攻击各型快艇或中小型舰船,它的问世填补了大陆海军在这此领域的空白。这种导弹分为光学段、电源设备段、半穿甲爆破弹头、固定弹翼、固态燃料火箭发动机段5部份组成,性能与美国AGM一65A/B小牛和英国CL一834海贼鸥在伯仲之间。C701的电视寻标头在大陆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技术成熟可靠。光学段内有电视摄影光学系统、陀罗仪与聚焦线圈光学摄影管以及各种辅助零件,航展现场所见,并没有镜头光电摄影机之间涂上保护光电组件保护层,在镜头上方也未有光学零件。透过电视寻标器的放大图片分析可发现,C-701没有类似AGM一65B的电视影像放大寻标器,电子摄影管仍是较旧的透镜装置,由于摄影机视场较宽,在座舱显示器上的目标图像较小,清晰度较差;因此飞行员必须在较近的距离才能识别或锁定目标,增加飞机在敌人防空火网的滞留时间,有改善的必要。相关人员表示,目前已开发先进的红外线影像寻标器、毫米波寻标器和半主动雷射寻标器,看来目前的电视寻标器只是权宜之计,未来C一701很有可能形成一个家族。凡此皆说明了它在研发的过程中,的确参考了小牛导弹的技术,该型导弹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弹翼形成了一个类似可变後掠翼(VG)的翼套装置,外侧小翼在护射後后才向外弹出,减少了对机载空间的影响。综合多方面的消息来源,C-70l的弹长2.507公尺,弹径180公厘,外侧弹翼张开时翼展0.75公尺,弹重100公斤,弹头重量290公斤,为半穿甲爆破型,采用触发延迟引信,最小射程约2公里,最大射程15至20公里,最大速度超过0.8马赫,飞行高度15至20公尺,单发命中率约95%,性能接近小午或海贼鸥导弹。虽然展场看板上指出,C一701是轻型反舰导弹,然而根据该弹使用的模组光学舱段型式、正在发展的寻标器、设计人员所言以及小牛导弹的特点,清楚地说明了它是一种小型多用途导弹,这点与

战术导弹

海鸥导弹有所不同。鹰击l/C-101是继FL-7的另一种超音速反舰导弹,近年一直大量宣传拓展出口。C一101分为舰载的基本型与机载的C一101K两种,用在以超低空攻击驱逐舰吨位以上的大中型目标,其发展应回溯至1965年4月。当时钱学森和「中国海防飞弹之父」梁守磐共同提出开发超音速冲压发动机计画,由3院进行研制,先後解决了低温启动、预燃室与燃烧室匹配、震荡燃烧、火焰稳定器烧蚀、供油系统与发动机匹配等难题,并进行600多次的地面试验,最後才定型并形成系列的产品。随著发动机技术的解决,3院於1969年5月提议为水轰5飞机研制配套所需的反舰导弹。1971年9月,大陆海军正式批准研制低空超音速冲压反舰导弹的总体方案,但在预先研制不充分和受文革的影响下,试制时断时续。1978年在自控弹飞行试验中,两具冲压发动机首次同步点火成功,但出现偏离弹道、俯仰角过大等问题。为些总设计师沈世锦、副总设计师黄瑞松等选用闭环系统雷达高度表,实现了等高平稳飞行,认识了超音速飞行的特殊规律,并改良气动外型、结构和提高可靠性。1985年的飞行试验基本成功,并用终端导引雷达代替原来的卡赛格伦天线雷达,随著原型弹两次陆上试射直接命中目标,结束了地面护射方案鉴定飞行试验,正式转入C一101导弹的研制。从时间上可发现,大陆对该类型导弹的发展颇有先见之明,仅次於前苏联,但E于政治冲击、缺乏技术储备、工业基础薄弱才使得发展进度缓慢,1990年代随著俄制3M巳、3M80E(KA-1)KR-1导弹的引进,加上缺乏经费和小型高速数位电脑技术瓶颈未能突破,C一101的发展陷於停顿。C一101射程达12至45公里,速度2马赫,平飞飞行高度50公尺,单发命中率超过90%。舰载型的弹长6.5公尺,弹长7.5公尺,弹径约为0.54公尺,重量1850公斤,机载型弹重1,500公斤,两者的翼展皆为1.62公尺,弹头重量300公斤,C-101装有200公斤航空燃油,助推器采用六角星形内孔燃料火箭发动机,但使用较为落後的聚硫复合推进剂。C-101采用两具固态燃料助推器,透过连接短舱并联在二级弹体两侧下方;C

战术导弹

一101K则使用一具固态燃料助椎器,透过连接短舱串联於二级弹体後面。C-101K被投放後,先下滑60公尺才点燃助推器,3至4秒後助椎器加速至1.8马赫且与弹体分离,导弹以50公尺高度巡航,在距目标3公里处降低高度至5公尺进行掠海攻击。其高能半穿甲爆破弹头和延时触发引信加上巨大的动能,只要命中一发即足以击沈驱逐舰等级的目标。C一101还具备必要时进行一次预编程序的终端弹道机动能力,後勤支援车辆包括技术阵地拖车、装弹车、燃油装填车、液压能源车、助推器对接车等。该弹在设计时突破了超音速、超低空的难关,解决了冲压发动机换组匹配、双助推器可靠分离、弹上震动环境下设备正常工作,电磁兼容、精准快速控制等关键技术,具备目前第四代反舰导弹的水准。虽然目前有缺少资金的困境,但是通过自筹资金与海外引资相互结合,终于在1997年完成了生产前的各项试验及定型工作,并已在024、021型导弹快艇上换装试用。英国「国际防务评论」对此亦曾加以报导,从该刊的图片上看来,发射箱类似於俄制SS-N-2,只是没有上部脊条及箱盖形状不同而已。C一101的少量服役是否也是中俄合作的结果,目前不得而知。至於开发中的C803仍缺乏相关资料,只知道已试射多次,目前还不到公开的时候,这种射程超过100公里的超音速反舰导弹,仍然受困在资金短缺的泥沼之中,其技术问题反而显得次要。



关键词:战术导弹